天山網訊(記者郭君報道)挨餓、下鄉、下崗……苦難總是跟隨著這個不幸的女人。2014年60歲的李敬蘭下鄉時才17歲,1972年,她是因為家裡口糧不夠吃才帶著1SD記憶卡5歲的弟弟從伊寧市來到原燈塔牧場當知青。
  “當時吃得不好,人長得也瘦小,1米4多的身高不到40公斤,蓋房子、和東森房屋泥巴、挖渠溝、打土塊、挑馬草,什麼重活都乾過。“李敬蘭說,她咬牙忍著和別人乾一樣的活,肩膀上磨得都是泡,但卻只能拿別人一半工分的處境讓她很難過。一年後,18歲的她掙的工分才和別人一樣。
  昭蘇縣海拔近2000米,且冬長無夏,春秋相連,氣候非常惡劣。天冷時,房內牆壁上的霜常常有幾公分厚,雪融的水都冰骨頭。“你化療飲食看,我的手關節全都變形了,都是那時候落下的毛病。”李敬蘭雙手的關節與常人不同。
  知青歲月是一份雖苦猶甜的記憶,今天回望這固態硬碟片土地,李敬蘭說她仍然能夠感受到一種溫暖的人文精神的綻放。
  後來,場泊她實在太可憐了,就安排她為東森房屋知青做飯,雖然免除了重體力勞動的辛苦,但20多人的飯也不是那麼好做的,每天光是挑水一項就要花費李敬蘭大量的時間。“不過,乾什麼都不容易,挺過去就好了。”李敬蘭說,3年的時間,她掌握了竈上所有的做飯手藝。
  同齡人裡面,李敬蘭可能是下鄉時間最長的。1980年,25歲的李敬蘭回到伊犁毛紡廠。“25歲的姑娘還沒有對象,當時家裡人非常操心,自己心裡也著急。”李敬蘭說那時候不像現在,年齡大了不結婚別人是要說閑話的。第二年,她經別人介紹結婚了,可婚後愉快的日子是短暫的,就這樣一直熬了十年,她恢復了自由身,緊接著下崗了。
  “為什麼都讓我遇到”李敬蘭問天問地問自己∴想了一晚上的結果是自謀出路。
  “借錢買了輛三輪車,批發了一些鮮花,在原伊犁飯店門口擺攤。”李敬蘭說,認識自己的人都不相信地問她,你怎麼乾這個“我不偷不搶,為什麼不能幹”李敬蘭說,沒想到這個行當她一干就到現在。
  知青生活留給她的是溫馨和歡樂,雖然期間也夾著遺憾、苦澀和淚水,但卻使她的情操得以凈化和升華,使她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中,永葆心中那片凈土。
  李敬蘭說,如今她的知青戰友們都已經到了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年齡。迴首往事,有些人曾經風光過,有些人也許落魄過。但不論你現在是地位顯赫還是平民百姓,不論你是腰纏萬貫還是生活並不富裕。這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。在她看來,最重要的是知青間那份純真的友情。
  回憶那激情燃燒的歲月,李敬蘭說,知青情是一種千金難買的情緣,是任憑歲月滄澀永遠都抹不掉的記憶。  (原標題:新疆伊寧市李敬蘭:長敘知青情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z29gzsoy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